姜文不杠汇银配资,你行你上! 新片《你行你上》能否打破“姓马”玄学?电影圈流传着一个笑谈,或者说投资玄学——姜文导演的电影里常有个角色姓马,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让子弹飞》的马邦德,《鬼子来了》中的马大三,《一步之遥》的马走日。如果这一角色是别人演的,往往电影口碑票房双丰收;但要是他自个儿演,要么成禁片,要么票房口碑双失利。
前两部爆红,后两部折戟沉沙。当被问到为什么他电影里的角色常姓马时,姜文曾说:“我跟马有缘分,属马,小时候外号叫做马猴,英达给起的,那就干脆姓马吧,挺亲切的。”然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姜文的生日是1963年1月5日,属虎,而属马的是他太太周韵。两人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取名叫姜马虎,又名姜太郎。
5月中旬,姜文亲自宣布新片《英雄出少年》(后更名为《你行你上》)定档7月15日,但之后信息全无,连正经的海报、预告都没,因而很多网友怀疑是否确有其片。这部电影仍是自导自演,他的角色姓什么暂未公布,其余演员包括老搭档葛优,还有甄子丹以及马丽、赵本山、雷佳音、胡歌、辛芷蕾、宋小宝等“新面孔”。此外,还有他的儿子姜马虎,甚至还可能包括次子姜次郎。
在豆瓣专页上,姜马虎是唯一显示角色姓名的,就叫马虎。如果姜文“现实照进戏剧”演他爹,那也得姓马了,按照本文开头提到的投资玄学,这片估计得扑;但如果姜文角色和马虎无关……
看故事简介,很多网友都表示,这部新片“很不姜文”。因为过于“合家欢”了。根据官方简介,《你行你上》讲的是一个励志故事:少年为了实现音乐梦想,自幼随父离家求学。面对未卜前程,全家初衷不改,于逆境中积累,自困境中突围。终有一日,英雄豹变,十七岁的他登上顶级艺术殿堂,以其巅峰表现征服世界。
而在最近的访谈中,用他自己的话说,新片是讲“两个没有杂念的人,最后如何做成了一件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事”。但这样的“官方解释”,终究还是抽象与间离的,因为此等人设与故事,更容易让人联想起陈凯歌2002年的那部《和你在一起》,甚至是陈思诚2022年的《外太空的莫扎特》。毕竟,姜文之前电影里的角色要么是上房揭瓦,要么上树疯喊,要么开车上月亮,最不济也是屁股上树汇银配资,很难想象他电影里的人物会正儿八经地坐在钢琴旁,大半天屁股不挪地方。
更别说,就连选择演员的思路上,姜文似乎也越来越接近陈凯歌、张艺谋,甚至李安导演,那就是举贤不避亲,这回虽然周韵不在幕前表演了,却换成了自己儿子。不过,在他过往的作品中也不难找到《你行你上》的“蛛丝马迹”,那就是“缺席的父子”与“激昂的音乐”。
王学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扮演马小军父亲,是部队里的参谋长,常年在外,戏份也很少。夏雨扮演的马小军弄破了父亲的避孕套,意外给自己添了一个弟弟。父子俩难得的一场对手戏,是宁静扮演的米兰到马小军家,正好碰到马父回来。于是,马小军撒谎说她是自己老师,后被父亲识破,打了他一巴掌,但父亲很快又安慰起儿子来——因为自己回家的时间实在太短!也就是说,父亲这一角色,不管是在电影里,或者姜文童年生活中,几乎都是缺席的(他父亲同样是军人,聚少离多)。
而在《鬼子来了》DVD版本中,有个花絮“花屋小三郎重返挂甲台”,和马大三之子贾光复见了面,对其下跪致歉。当年,姜宏波饰演的鱼儿怀上了马大三的孩子,尽管她担心马大三杀人会遭报应,怀上“鬼胎”,但最终还是生下了这个孩子,并独自抚养他长大——因为马大三早被斩首了。
《太阳照常升起》和民国三部曲中,姜文所演的角色只收了两个义子,分别由张默(《让子弹飞》)和彭于晏(《邪不压正》)扮演,他们的长相与气质,都跟姜文相去甚远。因而,姜文电影里的“父子”,要么总是缺席,极少互动,要么就是气场不同,缺乏共鸣。
姜文拍电影向来是从个人体验出发,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与关系,比一般人要慎重许多,不会轻易触碰。所以,就算是大院子弟从小最憧憬的战斗英雄梦,他也只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以虚幻的方式拍了一小段,在《鬼子来了》中也没有聚焦战场上的正面冲突。对于陌生的父子戏,也是如此。但今时不同往日,姜文早就是一女二子的父亲,这么多年积累下来,对于如何当爹,应该早就轻车熟路,经验丰富,而且他自始至终都是个不惧“自我解剖”,乐意把个人体验展现在大银幕上的主儿。
除了父子关系之外,《你行你上》中最大的关键词便是音乐。花絮视频里,马丽用东北方言念莎士比亚台词,葛优顶着复古卷发弹奏电子琴,赵本山在旁边用二胡即兴伴奏,看起来颇为混搭。姜文自己虽然不懂乐谱,但他说现在自己能在钢琴上双手弹贝多芬,震惊拍摄现场的音乐专业人士。而且他之前的电影里,在原声音乐方面也一直很讲究。
这一次,《你行你上》里音乐不只是背景,而成为情节、人物的一部分。因而,从父子关系,到音乐元素,《你行你上》不仅不是“不够姜文”,反而是“很姜文”的一部作品。但至于成片如何,以及姜文对音乐的理解到底怎样,那就得“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才知道了。
自从2018年的《邪不压正》后,除了在郑晓龙的《图兰朵:魔咒缘起》里演过大汗,导过一部牛奶广告的动画短片《兔爷回家》外,七年来姜文几乎淡出了公众视野。但最近两三个月,他又忙乎起来,不断抛头露面。先是担任了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的评委会主席,还开了大师班,之后不到一个月,又现身《让子弹飞》映后谈(一个小范围的放映),除了宣布新片定档的消息外,也跟现场嘉宾和观众做了互动对谈。
采访姜文,历来都是件让人头疼的事儿,他往往不会跟你在一个“频率”上对话。有人把这归纳为难得的智慧,也有人觉得是种怪癖,甚至是傲慢……但实际上他不只是针对普通记者,就连在大师班或映后谈面对嘉宾主持时,也是类似的作派——声东击西,顾左右而言它。
十多年来,公众对于姜文最感兴趣的地方,还是停留在《让子弹飞》,以及所谓的政治隐喻上。《子弹》再怎么着,都是15年前的电影了,但B站上还是不断有网友在对此片进行长篇大论的解读,更产生了“让学”一说!就连上述映后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教授刘擎也不能“免俗”,问《子弹》最后的对白“火车要开往上海还是浦东”究竟该怎么理解?对此,姜文的回答是:作为北方人的他看来没有区别,“用长焦镜头拍摄时,浦东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东。”
姜文的民国三部曲,分别发生在南部、东部,以及北京以北,既不是正儿八经的正史,也跟脍炙人口的野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志不在写正儿八经的民国史实,而是更抽象,更间离的“野狐禅”。所以,姜文电影里的隐喻,就像古体诗里的典故,为了提高格调和门槛,古代诗人就得在有限的字数里塞入无数的典故,从而不免晦涩难懂,同时也显得意境深远。
《你行你上》是部当代题材,和民国应该八竿子打不到,能用来隐喻和借题发挥的机会不免就少了许多,顺带着网友能解读的素材也会有限。再加上这回跟赵家班合作,那姜文的这部新片到底是能“英雄豹变”,还是重蹈张艺谋“三枪”的覆辙?相信是所有观众和影迷都极为关心的问题。
尽管姜文在北影节大师班上面对有关“分级制”的提问时,直接把问题推给了现场主持,而非直面问题,但不管怎么说,在眼下这个观众不断流失,档期屡屡失利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界还是需要有更多像他这样有独特审美与视野的编导演不断涌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饺子和醋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分,少了谁都觉得少点啥,最好两个都有才有滋味。”
老实说,如果不是《太阳照常升起》的票房惨败,姜文可能压根就不会拍《让子弹飞》。但接下来,他很快重回老路,《一步之遥》又让人看不懂了,《邪不压正》虽然多了些类型元素,但还是透着古怪和邪乎。按姜文自己的喜好与趣味,他显然更愿意别人来多多解读《太阳》《一步》《邪不压正》,如果看不懂的话,那就多看几遍,而不是一窝蜂地在《子弹》上面大搞发散思维。
蛰伏七年,鏖战暑期档的姜文,到底酿出的是一杯陈年葡萄汁,还是一瓶干红葡萄酒汇银配资,抑或是调制鸡尾酒?《你行你上》这个片名,不免有跟影评人(或是社交媒体上的吐槽)“较劲儿”的意思。但另一层含义,其实也是不想“抬杠”了——面对当下短平快、碎片化的舆论场,以及毫无意义的众声喧哗,年过六十到了耳顺之岁的姜文,大概率更愿意回一句:你行你上!
科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