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你思考得越深入,就变得越孤立;你对真相知道的越多,人们就越不愿意听。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你的想法中,人类社会一直害怕深度思考者康乾配资,不是因为他们错了,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别人不想看到的东西。
图片
一、深度思考者为何总让人不安?
心理学称之为镜像效应:
深度思考者不仅表达自己的见解,还反衬出周围人的局限性。这个沉思者仅仅是存在,即使什么都不说,也可能让别人感到不舒服。一个思考者的存在,可能照出了多数人不愿面对的真相,从而引发他们的敌意、排斥或防御。
所有人都是通过思想、信仰和对世界的理解来定义自己,形成自我意识。当人们遇到一个深度思考的人,一个胆敢质疑自己所熟悉事物的人,这无异于对自我意识的攻击。比起包容欣赏这种独特,人们更习惯于下意识地抵制它,这是因为深度思考者这一存在迫使人们去面对自己的局限性。而当我们面对自己局限性时,大脑杏仁核(amygdala)高度反应,即便这种威胁是心理层面的,仍会触发一种“原始的生存反应”。这种反应让人感到不适、防御倾向增强,从而避免深入对话。(换句话说:面对自己局限性的觉察,并非纯粹理性事件,它也调用了本能层面的“危险反应”,这就是为什么深思者的存在,会让许多人意识模糊地感受到“威胁”。)
叔本华说,社会的社会运行的基本目标是维持稳定,稳定来自共识,而共识很多时候并不来自“事实”,而是“相信的人多”。共识比真相更受欢迎,重复比怀疑更有市场。真话,动摇了这些“相信”的根基。新思想,撕开了旧世界的安全感。所以社会不欢迎“太早说出真话的人”。他们被边缘化、嘲讽、审判,甚至“被取消”。苏格拉底被赐毒酒,尼采被称为疯子,伽利略被囚禁,特斯拉被冷落。也就是常见的“不解决问题,而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二、如何温和表达你的深度,让他人更易接受?
“学会在不压倒他人的情况下,表达你的深度。”——阿德勒《课题分离》
所谓不压倒对方康乾配资,既在对方没有情感负担和理解负担的情况下,用平和的语气去分享你的想法,这便是保持深刻,避免孤立的秘诀。这不是为了赢一场争论,而是为了播一颗种子。很多深思者以为说出真相、看清本质就足够了。但真正有力的沟通,从不是击溃,而是共振。
正如爱因斯坦说:“如果你不能简单地解释它,你就没有足够了解它。”
所以,请把你的复杂转化为可被理解的语言,把你的锋利放进不带敌意的语气里。不是为了讨好,而是有善意的力量;不是为了赢一场争论,而是为了播一颗思想的种子。
三、去寻找同频的人
叔本华说:不要盲目向还没准备好的人分享深刻见解。相反,他建议深思者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运行模式,审慎表达措辞。这并不代表要放弃发生,而是要首先了解阻碍他们的力量。这并非傲慢,而是一种节制——你的思想很珍贵,请留给能听懂的人。去寻找同频的人,不管是透过书籍、创作、还是深夜的一场对话。
你不需要向所有人解释你为何不同,也不必在每个场合都表达你所看见的真相。
叔本华认为:虽然思考可能会导致孤独,但他也会带来灵魂的自由和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深思者不应该放弃表达自己的权利和机会,深思者不会因为他们错了而被拒绝,他们被拒绝是因为他们过早的正确了。
“人类社会害怕深度思考者,不是因为他们错了,而是他们太早看清了真相。”
图片
在这个社会性病变取代个体心理问题的时代,结构性问题导致的精神危机四处蔓延。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深思者。
也许是为了让人保持清醒,也许是为了播下一颗怀疑的种子——对灵魂的关注,终将回到人们的视野。
沉默的人终会发声音,迷雾将尽,黎明终会到来。
请你继续思考,也请你好好生活。你并不孤单,我们一直在彼此的光中前行。
拓展阅读:
本文参考自 B站视频《深思者的救赎|社会为何害怕深度思考的人?致热爱思考的人三条指南》(作者@林中路上的Curl),内容在结构与观点上有所借鉴,结合个人感受进行延伸表达,感谢原作启发。
why intelligent people scare society- YouTube(汉化版:【为什么聪明人让社会感到恐惧 | 叔本华|【中英校译】】-bilibili)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个体心理学》(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课题分离》(Separation of Tasks)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康乾配资,1844–1900)《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善恶的彼岸》(Beyond Good and Evi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科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